🦄 经方中医 jfzhongyi.com

阳明

伤寒,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太阴者,身当发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,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为阳明病也。 187

描述了伤寒病在不同阶段的脉象和症状变化,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症状来判断病邪所在的经络。太阴经与阳明经都是足三阴经之一,病邪在这两个经络的转移反映了病情的发展和变化。

根据《伤寒论》,当伤寒病出现以下症状时,可以判断病邪系在太阴:

  1. 脉浮而缓:脉象浮表示病邪在表,缓则表示脾胃虚弱,太阴经与脾胃相关,所以这种脉象可能与太阴病相关。
  2. 手足自温:手足不冷,说明病邪未传入厥阴经,而是停留在太阴经。
  3. 身当发黄:太阴病可能导致湿热内蕴,进而出现黄疸的症状。
  4. 小便自利:如果小便通利,表示湿邪有出路,身体可能不会发黄。
  5. 大便硬:如果病情发展到七八天后,出现大便硬结的症状,这可能是病邪从太阴经传入阳明经的表现,因为阳明经与大肠相关,大便硬是阳明病的典型症状之一。

阳明病的其他症状可能包括:

  • 发热:阳明病的热邪内盛,患者会感到身体发热。
  • 汗自出:由于内热逼迫津液外泄,患者会出现自发性的出汗。
  • 不恶寒,反恶热:与病初的恶寒不同,阳明病患者会变得对热敏感,不喜欢热的环境。
  • 口渴:内热损伤津液,患者会感到口干舌燥,大量饮水仍不能解渴。
  • 心烦:阳明热扰心神,患者可能出现心烦不安、失眠等症状。
  • 腹胀:阳明热盛,腑气不通,患者可能有腹胀或腹痛的症状。
  • 舌苔黄燥:舌象多见舌苔黄燥或黄厚,反映了阳明热盛的内在病机。

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泻火、通腑泄热,常用的方剂有白虎汤、调胃承气汤等。

推荐条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