🏠 首页
🧩 循证
🦀 疾病
🥣 经方
🌿 本草
📒 医案
🌼 中医问诊单
🐉 仲景网
🦄 经方中医
jfzhongyi.com
主证
恶风
恶寒
发热
往来寒热
潮热
汗出
无汗
发黄
厥冷
头痛
身肢疼痛
眩
悸
渴
咽喉干燥痛
咳喘短气
胸胁满痛
结胸
心中心下满痛坚硬
痞
呕吐哕
不能食、能食
腹满痛
少腹满痛或拘急
小便不利
大便难、燥屎
腹泻下利
便脓血
不得眠、不得卧
烦躁
懊侬
谵语
惊狂
吐血、衄血、崩漏、下血
瘀血瘕症
奔豚
暂未归档条文
太阳
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
太阳病,发热,汗出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
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为伤寒。
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,脉若静者,为不传,颇欲吐,若躁烦,脉数急者,为传也。
伤寒二三日,阳明少阳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。
太阳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风温。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视失溲。若被火者,微发黄色,剧则如惊痫,时瘛疭。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,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,七日愈,发于阴,六日愈,以阳数七、阴数六故也。
太阳病头痛,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经尽故也。若欲作再经者,针足阳明,使经不传则愈。
太阳病,欲解时,从巳至未上。
风家,表解而不了了者,十二日愈。
病人身大热,反欲得衣者,热在皮肤,寒在骨髓也。身大寒,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肤,热在骨髓也。
太阳病,下之后,其气上冲者,可与桂枝汤,方用前法,若不上冲者,不可与之。
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,若下,若温针,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桂枝不中与之也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,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若酒客病,不可与桂枝汤,得之则呕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凡服桂枝汤吐者,其后必吐脓血也。
问曰,证象阳旦,按法治之而增剧,厥逆,咽中干(燥),两胫拘急而谵语。师言夜半手足当温,两脚当伸,后如师言,何以知之(此)。答曰,寸口脉浮而大,浮则为风(浮为风),大则为虚(大为虚),风则生微热,虚则两胫挛,病形象桂枝,因加附子参(于)其间,增桂令汗出,附子温经,亡阳故也。厥逆,咽中干,烦躁,阳明内结,谵语烦乱,更饮甘草干姜汤。夜半阳气还,两足当热,胫尚微拘急,重与芍药甘草汤,尔乃胫伸,以承气汤微溏,则止其谵语,故知病可愈。
太阳病,十日已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,设胸满胁痛者,与小柴胡汤,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。
伤寒,脉浮缓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
太阳病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。
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,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。
太阳病,先发汗不解,而复下之,脉浮者不愈,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脉浮,故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。
太阳病,脉浮紧,发热,身无汗,自衄者愈。
二阳并病,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,续自微汗出,不恶寒。若太阳病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,如此可小发汗。设面色缘缘正赤者,阳气怫郁在表,当解之熏之。若发汗不彻,不足言,阳气怫郁不得越,当汗不汗,其人躁烦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气但坐,以汗出不彻故也,更发汗则愈,何以知汗出不彻,以脉涩故知也。
脉浮数者,法当汗出而愈,若下之,身重,心悸者,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,须表里实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
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,何以知然,以荣气不足,血少故也。
脉浮者,病在表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
脉浮而数者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
凡病,若发汗,若吐,若下,若亡血,亡津液,阴阳自和者,必自愈。
大下之后,复发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,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
下之后,复发汗,必振寒,脉微细,所以然者,以内外俱虚故也。
发汗后,身疼痛,脉沉迟者,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。
未持脉时,病人手叉自冒心,师因教试令咳,而不咳者,此必两耳聋无闻也,所以然者,以重发汗虚故如此。发汗后,饮水多,必喘,以水灌之,亦喘。
凡用栀子汤,病人旧微溏者,不可与服之。
咽喉干燥者,不可发汗。
淋家,不可发汗,汗出必便血。
疮家,虽身疼痛,不可发汗,汗出则痉。
衄家,不可发汗,汗出,必额上陷脉急紧,直视不能眴,不得眠。
亡血家,不可发汗,发汗则寒慄而振。
汗家重发汗,必恍惚心乱,小便已阴疼,与禹余粮丸。
病人有寒,复发汗,胃中冷,必吐蚘。(必吐逆)
本发汗而复下之,此为逆也,若先发汗,治不为逆,本先下之而反汗之,此为逆,若先下之,治不为逆。
太阳病,先下而不愈,因复发汗,以此表里俱虚,其人因致冒,冒家汗出自愈,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里未和,然后复下之。
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微,必先振慄,汗出而解。但阳脉微者,先汗出而解,但阴脉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调胃承气汤。
得病六七日,脉迟浮弱,恶风寒,手足温,医二三下之,不能食,而胁下满痛,面目及身黄,颈项强,小便难者,与柴胡汤,后必下重。本渴饮水而呕者,柴胡汤不中与也,食谷者哕。
伤寒中风,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,若柴胡证不罢者,复与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,却复发热汗出而解。
伤寒,腹满谵语,寸口脉浮而紧,此肝乘脾也,名曰纵,刺期门。
伤寒,发热,啬啬恶寒,大渴欲饮水,其腹必满,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解,此肝乘肺也,名曰横,刺期门。
太阳病二日,反躁,凡熨其背而大汗出,大热入胃,胃中水竭,躁烦,必发谵语,十余日,振慄,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,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呕欲失溲,足下恶风,大便硬,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。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热。谷气下流故也。
太阳病中风,以火劫发汗,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,两阳相熏灼,其身发黄,阳盛则欲衄,阴虚小便难,阴阳俱虚竭,身体则枯燥,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,腹满微喘,口干咽烂,或不大便。久则谵语,甚者至哕,手足躁扰,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形似伤寒,其脉不弦紧而弱,弱者必渴,被火者,必谵语,弱者发热,脉浮(者),解之,当汗出愈。
太阳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经不解,必清血,名为火邪。
脉浮热甚,而反灸之,此为实。实以虚治,因火而动,必咽燥吐血。
微数之脉,慎不可灸,因火为邪,则为烦逆,追虚逐实,血散脉中,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。脉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欲自解者,必当先烦,(烦)乃有汗而解,何以知之,脉浮,故知汗出解。
太阳伤寒者,加温针,必惊也。
太阳病,当恶寒发热,今自汗出,反不恶寒发热,关上脉细数者,以医吐之过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饥,口不能食。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以医吐之所致也,此为小逆。
太阳病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。
病人脉数,数为热,当消谷引食,而反吐者,此以发汗,令阳气微,膈气虚,脉乃数也。数为客热,不能消谷,以胃中虚冷,故吐也。
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,必心下悸,小便少者,必苦里急也。
问曰,病有结胸,有脏结,其状何如。答曰,按之痛,寸脉浮,关脉沉,名曰结胸也。
何谓脏结。答曰,如结胸状,饮食如故,时时下利,寸脉浮,关脉小细沉紧,名曰脏结,舌上白胎滑者,难治。
脏结无阳证,不往来寒热,其人反静,舌上胎滑者,不可攻也。
结胸证,其脉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则死。
结胸证悉具,烦躁者亦死。
太阳病二三日,不能卧,但欲起,心下必结,脉微弱者,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,若利止,必作结胸。未止者,四五日复下之,此作协热利也。
太阳病下之,其脉促,不结胸者,此为欲解也,脉浮者必结胸,脉紧者必咽痛,脉弦者必两胁拘急,脉细数者头痛未止,脉沉紧者必欲呕,脉沉滑者协热利,脉浮滑者必下血。
太阳与少阳并病,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硬者,当刺大椎第一间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脉弦,五六日谵语不止,当刺期门。
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经水适来,得之七八日,热除而脉迟身凉,胸胁下满如结胸状。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,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取之。
妇人伤寒,发热,经水适来,昼日明了,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,此为热入血室,无犯胃气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
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硬,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心烦。
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。
太阳病,医发汗,遂发热恶寒,因复下之,心下痞,表里俱虚,阴阳气并竭,无阳则阴独,复加烧针,因胸烦,面色青黄,肤瞤者,难治,今色微黄,手足温者易愈。
伤寒,吐下后,发汗,虚烦,脉甚微,八九日,心下痞硬,胁下痛,气上冲咽喉,眩冒,经脉动惕者,久而成痿。
病胁下素有痞,连在脐傍,痛引少腹入阴筋者,此名脏结,死。
太阳少阳并病,心下硬,颈项强而眩者,当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
伤寒,脉浮滑,白虎汤主之。(此以表有热,里有寒)
脉按之来缓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结。又脉来动而中止,更来小数,中有还者反动,名曰结阴也。脉来动而中止,不能自还,因而复动者,名曰代阴也,得此脉者,必难治。
阳明
问曰,病有太阳阳明,有正阳阳明,有少阳阳明,何谓也。答曰,太阳阳明者,脾约是也,正阳阳明者,胃家实是也,少阳阳明者,发汗利小便已,胃中燥烦实,大便难是也。
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是也。
问曰,何缘得阳明病。答曰,太阳病,若发汗,若下,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干燥,因转属阳明,不更衣,内实大便难者,此名阳明也。
问曰,阳明病外证云何。答曰,身热,汗自出,不恶寒,反恶热也。
问曰,病有得之一日,不发热而恶寒者,何也。答曰,虽得之一日,恶寒将自罢,即自汗出而恶热也。
问曰,恶寒何故自罢。答曰,阳明居中土也,万物所归,无所复传,始虽恶寒,二日自止,此为阳明病也。
本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也。伤寒发热无汗,呕不能食,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是转属阳明也。
伤寒三日,阳明脉大。
伤寒,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太阴者,身当发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,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为阳明病也。
伤寒转系阳明者,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
阳明中风,口苦咽干,腹满微喘,发热恶寒,脉浮而紧,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。
阳明病,若能食,名中风,不能食,名中寒。
阳明病,若中寒者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硬后溏。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谷不别故也。
阳明病,初欲食,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调,其人骨节疼,翕翕如有热状,奄然发狂,濈然汗出而解者,此水不胜谷气,与汗共并,脉紧则愈。
阳明病,欲解时,从申至戌上。
阳明病,不能食,攻其热必哕,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故也,以其人本虚,攻其热必哕。
阳明病,脉迟,食难用饱,饱则微烦头眩,必小便难,此欲作谷瘅,虽下之,腹满如故。所以然者,脉迟故也。
阳明病,法多汗,反无汗,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,此以久虚故也。
阳明病,反无汗而小便利,二三日呕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头痛,若不咳,不呕,手足不厥者,头不痛。
阳明病,但头眩,不恶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咽必痛,若不咳者,咽不痛。
阳明病,无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身必发黄。
阳明病被火,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,必发黄。
阳明病,脉浮而紧者,必潮热,发作有时,但浮者,必盗汗出。
阳明病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者,此必衄。
阳明病,本自汗出,医更重发汗,病已差,尚微烦不了了者,此必大便硬故也。以亡津液,胃中干燥,故令大便硬。当问其小便日几行,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故知大便不久出,今为小便数少,以津液当还入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伤寒呕多,虽有阳明证,不可攻之。
阳明病,心下硬满者,不可攻之,攻之利遂不止者死,利止者愈。
阳明病,面合色赤,不可攻之,攻之必发热,色黄者,小便不利也。
夫实则谵语,虚则郑声。郑声者,重语也。直视谵语,喘满者死,下利者亦死。
发汗多,若重发汗者,亡其阳,谵语,脉短者死,脉自和者不死。
阳明病,下血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,但头汗出者,刺期门,随其实而泻之,濈然汗出则愈。
伤寒四五日,脉沉而喘满,沉为在里,而反发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为难,表虚里实,久则谵语。
阳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与猪苓汤,以汗多胃中燥,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。
若胃中虚冷,其人不能食者,饮水则哕。
脉浮发热,口干鼻燥,能食者,则衄。
脉但浮,无余证者,与麻黄汤,若不尿,腹满加哕者不治。
病人不大便五六日,绕脐痛,躁烦,发作有时者,此有燥屎,故使不大便也。
脉阳微而汗出少者,为自和也。汗出多者,为太过。阳脉实,因发其汗,(汗)出多者,亦为太过。太过者,为阳绝于里,亡津液,大便因硬也。
脉浮而芤,浮则为阳,芤则为阴,浮芤相搏,胃气生热,其阳则绝。
阳明少阳合病,必下利,脉滑而数者,有宿食也,当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(其脉不负者,为顺也。负者,失也,互相克贼,名为负也。)
若脉数不解,而下不止,必协热便脓血也。
伤寒,发汗已,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,以为(非瘀热,而)不可下也。当于寒湿中求之。
少阳
少阳之为病,口苦,咽干,目眩也。
少阳中风,两耳无所闻,目赤,胸中满而烦者,不可吐下,吐下则悸而惊。
伤寒,脉弦细,头痛发热者,属少阳。少阳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。此属胃,胃和则愈,胃不和则烦而悸。
若已吐下发汗温针,谵语,柴胡汤证罢,此为坏病。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三阳合病,脉浮大,上关上,但欲眠睡,目合则汗。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躁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伤寒三日,三阳为尽,三阴当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呕,此为三阴不受邪也。
伤寒三日,少阳脉小者,欲已也。
少阳病,欲解时,从寅至辰上。
太阴
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,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
太阴中风,四肢烦疼,(脉)阳微阴涩而长者,为欲愈。
太阴病,欲解时,从亥至丑上。
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
伤寒,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系在太阴,(太阴)当发身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,至七八日,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,必自止。以脾家实,腐秽当去故也。
太阴为病,脉弱,其人续自便利,设当行大黄芍药者,宜减之,以其人胃气弱,易动故也。
少阴
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
少阴病,欲吐不吐,心烦,但欲寐,五六日自利而渴者,属少阴也。虚故引水自救,若小便色白者,少阴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,以下焦虚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
病人脉阴阳俱紧,而反汗出者,亡阳也,此属少阴,法当咽痛而复吐利。
少阴病,咳而下利,谵语者,被火气劫故也,小便必难,以强责少阴汗也。
少阴病,脉细沉数,病为在里,不可发汗。
少阴病,脉微,不可发汗,亡阳故也。阳已虚,尺脉弱涩者,复不可下之。
少阴病,脉紧,至七八日,自下利,脉暴微,手足反温,脉紧反去者,为欲解也,虽烦,下利必自愈。
少阴病,下利,若利自止,恶寒而踡卧,手足温者,可治。
少阴病,恶寒而踡,时自烦,欲去衣被者,可治。
少阴中风,脉阳微阴浮者,为欲愈。
少阴病,欲解时,从子至寅上。
少阴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发热者,不死,脉不至者,灸少阴七壮。
少阴病八九日,一身手足尽热者,以热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,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(者)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少阴病,恶寒,身踡而利,手足逆冷者,不治。
少阴病,吐利,烦躁四逆者,死。
少阴病,下利止而头眩,时时自冒者,死。
少阴病,四逆恶寒而身踡,脉不至,不烦而躁者,死。
少阴病六七日,息高者,死。
少阴病,脉微细沉,但欲卧,汗出不烦,自欲吐,至五六日,自利,复烦躁不得卧寐者,死。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微发汗也。
少阴病,下利,便脓血者,可刺。
少阴病,脉沉者,急温之,宜四逆汤。
少阴病,下利,脉微涩,呕而汗出,必数更衣,反少者,当温(其上,)灸之。
厥阴
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,利不止。
厥阴中风,(其)脉微浮为欲愈,不浮为未愈。
厥阴病,欲解时,从丑至卯上。
厥阴病,渴欲饮水者,少少与之愈。
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虚家亦然。
伤寒先厥,后发热而利者,必自止,见厥复利。
伤寒始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,凡厥利者,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为除中,食以索饼,不发热者,知胃气尚在,必愈,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,后三日脉之,其热续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,所以然者,本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,复发热三日,并前六日,亦为九日,与厥相应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,后三日脉之而脉数,其热不罢者,此为热气有余,必发痈脓也。
伤寒脉迟,六七日,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,脉迟为寒,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,腹中应冷,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
伤寒先厥后发热,下利必自止,而反汗出,咽中痛者,其喉为痹,发热无汗,而利必自止,若不止,必便脓血,便脓血者,其喉不痹。
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,厥者必发热,前热者后必厥,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,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。
伤寒病,厥五日,热亦五日,设六日,当复厥,不厥者自愈,厥终不过五日,以热五日,故知自愈。
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便为厥。厥者,手足厥(逆)冷者是也。
伤寒热少厥微,指头寒,嘿嘿不欲食,烦躁,数日,小便利,色白者,此热除也,欲得食,其病为愈,若厥而呕,胸胁烦满(者),其后必便血。
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结胸,少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。
伤寒发热四日,厥反三日,复热四日,厥少热多者,其病当愈,四日至七日,热不除者,必便脓血。
伤寒厥四日,热反三日,复厥五日,其病为进。寒多热少,阳气退,故为进也。
伤寒六七日,脉微,手足厥冷,烦躁,灸厥阴,厥不还者死。
伤寒发热,下利厥逆,躁不得卧者,死。
伤寒发热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,死。
伤寒六七日,不便利,忽发热而利,其人汗出不止者,死。有阴无阳故也。
伤寒五六日,不结胸,腹濡,脉虚复厥者,不可下,此亡血,下之,死。
发热而厥,七日下利者,为难治。
伤寒,脉促,手足厥逆者,可灸之。
伤寒四五日,腹中痛,若转气下趋少腹者,此欲自利也。
下利,有微热而渴,脉弱者,自愈。
下利脉数,有微热汗出者,今自愈,设复紧,为未解。
下利,手足厥冷,无脉者,灸之,不温,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(死),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。
下利,寸脉反浮数,尺中自涩者,必清脓血。
下利清谷,不可攻表,汗出必胀满。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。脉大者,为未止。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下利,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。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
下利,脉数而渴者,今自愈,设不差,必清脓血,以有热故也。
下利后脉绝,手足厥冷,晬时脉还,手足温者生,脉不还者死。
伤寒下利,日十余行,脉反实者,死。
呕家,有痈脓者,不可治呕,脓尽自愈。
伤寒,大吐大下之,极虚,复极汗者,其人外气怫郁,复与之水,以发其汗,因得哕,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
伤寒,哕而腹满,视其前后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。
厥阴霍乱
问曰,病有霍乱者何。答曰,呕吐而利,此名霍乱。
问曰,病发热,头痛,身疼,恶寒,吐利者,此属何病。答曰,此名霍乱,霍乱自吐下,又利止,复更发热也。
伤寒,其脉微涩者,本是霍乱,今是伤寒,却四五日,至阴经上,转入阴必利,本呕下利者,不可治也,欲似大便,而反矢气,仍不利者,此属阳明也,便必硬,十三日愈,所以然者,经尽故也,下利后,当便硬,硬则能食者愈,今反不能食,到后经中,颇能食,复过一经能食,过之一日当愈,不愈者,不属阳明也。
吐利发汗,脉平,小烦者,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。
阴阳易差后劳复
伤寒阴阳易之为病,其人身体重,少气,少腹里急,或引阴中拘挛,热上冲胸,头重不欲举,眼中生花,膝胫拘急者,烧裈散主之。……水和服方寸匕,日三,小便即利,阴头微肿,此为愈,妇人病,取男子裩烧服。
大病差后,劳复者,枳实栀子豉汤主之。……覆令微似汗。……若有宿食者,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,服之愈。
伤寒差以后,更发热,小柴胡汤主之。脉浮者,以汗解之,脉沉实者,以下解之。
大病差后,从腰以下有水气者,牡蛎泽泻散主之。……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小便利,止后服。
大病差后,喜唾,久不了了,胸上有寒,当以丸药温之,宜理中丸。
伤寒脉已解,而日暮微烦,以病新差,人强与谷,脾胃气尚弱,不能消谷,故令微烦,损谷则愈。
脏腑经络先后1
问曰,上工治未病,何也。师曰,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,四季脾旺不受邪,即勿补之,中工不晓相传,见肝之病,不解实脾,惟治肝也。夫肝之病,补用酸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之药调之。酸入肝,焦苦入心,甘入脾。脾能伤肾,肾气微弱则水不行,水不行则心火气盛,心火气盛则伤肺,肺被伤则金气不行,金气不行则肝气盛,故实脾则肝自愈。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。肝虚则用此法,实则不再用之。经曰,虚虚实实,补不足,损有余。是其义也。余脏准此。
夫人禀五常,因风气而生长,风气虽能生万物,亦能害万物,如水能浮舟,亦能覆舟。若五脏元真通畅,人即安和。客气邪风,中人多死。千般疢难,不越三条,一者,经络受邪,入脏腑,为内所因也,二者,四肢九窍,血脉相传,壅塞不通,为外皮肤所中也,三者,房室、金刃、虫兽所伤。以此详之,病由都尽。若人能养慎,不令邪风干忤经络,适中经络,未流传脏腑,即医治之。四肢才觉重滞,即导引、吐纳、针灸、膏摩,勿令九窍闭塞,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,房室勿令竭乏,服食,节其冷热苦酸辛甘,不遗形体有衰,病则无由入其腠理。腠者,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,为血气所注。理者,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。
问曰,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,愿闻其说。师曰,鼻头色青,腹中痛,苦冷者死(一云腹中冷,苦痛者死)。鼻头色微黑者,有水气,色黄者,胸上有寒,色白者,亡血也,设微赤非时者死。其目正圆者痉,不治。又色青为痛,色黑为劳,色赤为风,色黄者便难,色鲜明者有留饮。
师曰,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,骨节间病。语声喑喑然不澈者,心膈间病。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,头中病(一作痛)。
师曰,息摇肩者,心中坚。息引胸中上气者,咳。息张口短气者,肺痿吐沫。
师曰,吸而微数,其病在中焦,实也,当下之即愈。虚者不治。在上焦者,其吸促,在下焦者,其吸远,此皆难治。呼吸动摇振振者,不治。
师曰,寸口脉动者,因其旺时而动,假令肝旺色青,四时各随其色。肝色青而反色白,非其时色脉,皆当病。
问曰,有未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不去,有至而太过,何谓也。师曰,冬至之后,甲子夜半少阳起,少阳之时,阳始生,天得温和。以未得甲子,天因温和,此为未至而至也。已得甲子,而天未温和,为至而不至也。已得甲子,而天大寒不解,此为至而不去也。已得甲子,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,此为至而太过也。
师曰,病人脉浮者在前,其病在表,浮者在后,其病在里,腰痛背强不能行,必短气而极也。
问曰,经云,厥阳独行,何谓也。师曰,此为有阳无阴,故称厥阳。
问曰,寸脉沉大而滑,沉则为实,滑则为气,实气相搏,血气入脏即死,入腑即愈,此为卒厥,何谓也。师曰,唇口青,身冷,为入脏即死,如身和,汗自出,为入腑即愈。
问曰,脉脱入脏即死,入腑即愈,何谓也。师曰,非为一病,百病皆然。譬如浸淫疮,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,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。病在外者可治,入里者即死。
问曰,阳病十八,何谓也。师曰,头痛、项腰脊臂脚掣痛。阴病十八,何谓也。师曰,咳,上气,喘,哕、咽,肠鸣,胀满,心痛,拘急。五脏病各有十八,合为九十病,人又有六微,微有十八病,合为一百八病,五劳七伤六极、妇人三十六病,不在其中。清邪居上,浊邪居下,大邪中表,小邪中里,䅽饪之邪,从口入者,宿食也。五邪中人,各有法度,风中于前,寒中于暮,湿伤于下,雾伤于上,风令脉浮,寒令脉急,雾伤皮腠,湿流关节,食伤脾胃,极寒伤经,极热伤络。
问曰,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,何谓也。师曰,病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体疼痛者,急当救里,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也。
夫病痼疾,加以卒病,当先治其卒病,后乃治其痼疾也。
师曰,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,五脏病各有所恶,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。病者素不应食,而反暴思之,必发热也。
痉湿暍2
太阳病,发热无汗,反恶寒者,名曰刚痉。
太阳病,发热汗出,而不恶寒,名曰柔痉。
太阳病,发热,脉沉而细者,名曰痉,为难治。
太阳病,发汗太多,因致痉。
夫风病下之则痉,复发汗,必拘急。
疮家虽身疼痛,不可发汗,汗出则痉。
病者身热足寒,颈项强急,恶寒,时头热,面赤目赤,独头动摇,卒口噤,背反张者,痉病也。若发其汗者,寒湿相得,其表益虚,即恶寒甚。发其汗已,其脉如蛇。(一云其脉浛。)
暴腹胀大者,为欲解。脉如故,反伏弦者痉。
夫痉脉,按之紧如弦,直上下行。(一作筑筑而弦。脉经云,痉家其脉伏坚,直上下。)
痉病有灸疮,难治。
太阳病,其证备,身体强,几几然,脉反沉迟,此为痉,栝蒌桂枝汤主之。……取微汗,汗不出,食顷,啜热粥发之。
太阳病,关节疼痛而烦,脉沉而细(一作缓)者,此名湿痹(玉函云,中湿)。湿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当利其小便。
湿家之为病,一身尽疼(疼烦),发热,身色如熏黄也。
湿家,其人但头汗出,背强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则哕,或胸满,小便不利(一云利)。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热,胸上有寒,渴欲得饮而不能,则口燥烦也。
湿家下之,额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(不利)者死。若下利不止者亦死。
风湿相搏,一身尽疼痛,法当汗出而解,值天阴雨不止,医云,此可发汗,汗之病不愈者,何也。盖发其汗,汗大出者,但风气去,湿气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风湿者,发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风湿俱去也。
湿家病身疼发热,面黄而喘,头痛鼻塞而烦,其脉大,自能饮食,腹中和无病,病在头中寒湿,故鼻塞,内药鼻中则愈。(脉经云,病人喘,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。)
太阳中暍,发热恶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脉弦细芤迟。小便已,洒洒然毛耸,手足逆冷,小有劳,身即热,口开,前板齿燥。若发其汗,则其恶寒甚,加温针,则发热甚,数下之,则淋甚。
百合病狐惑阴阳毒3
论曰,百合病者,百脉一宗,悉致其病也。意欲食复不能食,常默然,欲卧不能卧,欲行不能行,饮食或有美时,或有不欲闻食臭时,如寒无寒,如热无热,口苦,小便赤,诸药不能治,得药则剧吐利,如有神灵者,身形如和,其脉微数。每溺时头痛者,六十日乃愈。若溺时头不痛,淅然者,四十日愈。若溺快然,但头眩者,二十日愈。其证或未病而预见,或病四五日而出,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,各随证治之。
百合病,发汗后者,百合知母汤主之。
百合病,下之后者,滑石代赭汤主之。
百合病,吐之后者,用后方主之。(百合鸡子汤)
百合病,不经吐下发汗,病形如初者,百合地黄汤主之。……中病勿更服,大便当如漆。
百合病,见于阴者,以阳法救之,见于阳者,以阴法救之。见阳攻阴,复发其汗,此为逆。见阴攻阳,乃复下之,此亦为逆。
蚀于肛者,雄黄熏之。
疟4
师曰,疟脉自弦,弦数者多热,弦迟者多寒,弦小紧者下之差,弦迟者可温之,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,浮大者可吐之,弦数者风发也,以饮食消息止之。
师曰,阴气孤绝,阳气独发,则热而少气烦冤,手足热而欲呕,名曰瘅疟。若但热不寒者,邪气内藏于心,外舍分肉之间,令人消烁脱肉。
疟多寒者,名曰牝疟,蜀漆散主之。
牡蛎汤,治牝疟。【附】
中风历节5
夫风之为病,当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遂者,此为痹,脉微而数,中风使然。
寸口脉浮而紧,紧则为寒,浮则为虚,寒虚相搏,邪在皮肤。浮者血虚,络脉空虚,贼邪不泻,或左或右,邪气反缓,正气即急,正气引邪,㖞僻不遂。邪在于络,肌肤不仁,邪在于经,即重不胜,邪入于腑,即不识人,邪入于脏,舌即难言,口吐涎。侯氏黑散,治大风四肢烦重,心中恶寒不足者。《外台》治风癫。
寸口脉迟而缓,迟则为寒,缓则为虚,营缓则为亡血,卫缓则为中风。邪气中经,则身痒而瘾疹。心气不足,邪气入中,则胸满而短气。(方)风引汤,除热瘫痫。(方)治大人风引,少小惊痫瘈疭,日数十发,医所不能疗,除热方。巢氏云,脚气宜风引汤。(方)防己地黄汤,治病如狂状妄行,独语不休,无寒热,其脉浮。(方)头风摩散。
xx风引汤,除热瘫痫。
xx 治大人风引,少小惊痫瘈疭,日数十发,医所不能疗,除热方。巢氏云:脚气宜风引汤。(补)
xx头风摩散。(方)
寸口脉沉而弱,沉即主骨,弱即主筋,沉即为肾,弱即为肝。汗出入水中,如水伤心,历节黄汗出,故曰历节。
趺阳脉浮而滑,滑则谷气实,浮则汗自出。
少阴脉浮而弱,弱则血不足,浮则为风,风血相搏,即疼痛如掣。
味酸则伤筋,筋伤则缓,名曰泄。咸则伤骨,骨伤则痿,名曰枯。枯泄相搏,名曰断泄。荣气不通,卫不独行,荣卫俱微,三焦无所御,四属断绝,身体羸瘦,独足肿大,黄汗出,胫冷。假令发热,便为历节也。
xx乌头汤,治脚气,疼痛不可屈伸。(方)
xx矾石汤,治脚气冲心。……浸脚良。xx
《古今录验》续命汤,治中风痱,身体不能自收持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处,或拘急不得转侧。……姚云,与大续命同,兼治妇人产后出血者,及老人小儿。……分温一服,当小汗,薄覆脊,凭几坐,汗出则愈,不汗更服,无所禁,勿当风,并治但伏不得卧,咳逆上气,面目洪肿。【附】
《近效》术附汤,治风虚头重眩苦极,不知食味,暖肌补中益精气。【附】
《千金》越婢加术汤,治肉极,热则身体津脱,腠理开,汗大泄,厉风气,下焦脚弱。【附】……恶风加附子一枚炮。
血痹虚劳6
问曰,血痹病从何得之。师曰,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,重因疲劳汗出,卧不时动摇,加被微风,遂得之。但以脉自微涩,在寸口关上小紧,宜针引阳气,令脉和紧去,则愈。
血痹阴阳俱微,寸口关上微,尺中小紧,外证身体不仁,如风痹状,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。
夫男子平人,脉大为劳,极虚亦为劳。
男子面色薄者,主渴及亡血,卒喘悸,脉浮者,里虚也。
男子脉虚沉弦,无寒热,短气里急,小便不利,面色白,时目瞑,兼衄,少腹满,此为劳使之然。
劳之为病,其脉浮大,手足烦,春夏剧,秋冬瘥,阴寒精自出,酸削不能行。
男子脉浮弱而涩,为无子,精气清冷。(泠)
男子平人,脉虚弱细微者,喜盗汗也。
人年五六十,其病脉大者,痹侠背行,若肠鸣,马刀侠瘿者,皆为劳得之。
脉沉小迟,名脱气,其人疾行则喘喝,手足逆寒,腹满,甚则溏泄、食不消化也。
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,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,虚寒相搏,此名为革。妇人则半产漏下,男子则亡血失精。
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,或大病后不复常,苦四肢沉重,骨肉酸疼,吸吸少气,行动喘乏,胸满气急,腰背强痛,心中虚悸,咽干唇燥,面体少色,或饮食无味,胁肋腹胀,头重不举,多卧少起,甚者积年,轻者百日,渐致瘦弱,五脏气竭,则难可复常,六脉俱不足,虚寒乏气,少腹拘急,羸瘠百病,名曰黄芪建中汤,又有人参二两。【附】6.13
虚劳诸不足,风气百疾,薯蓣丸主之。
《肘后》獭肝散,治冷劳,又主鬼疰一门相染。【附】
肺痿肺痈咳逆上气7
问曰,热在上焦者,因咳为肺痿,肺痿之病,从何得之。师曰,或从汗出,或从呕吐,或从消渴,小便利数,或从便难,又被快药下利,重亡津液,故得之。曰,寸口脉数,其人咳,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。师曰,为肺痿之病。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隐隐痛,脉反滑数,此为肺痈,咳唾脓血。 脉数虚者为肺痿,数实者为肺痈。
问曰,病咳逆,脉之何以知其为肺痈。当有脓血,吐之则死,其脉何类。师曰,寸口脉微而数,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微则汗出,数则恶寒。风中于卫,呼气不入,热过于营,吸而不出。风伤皮毛,热伤血脉。风舍于肺,其人则咳,口干喘满,咽燥不渴,多唾浊沫,时时振寒。热之所过,血为之凝滞,蓄结痈脓,吐如米粥。始萌可救,脓成即死。
上气,面浮肿,肩息,其脉浮大,不治,又加利尤甚。
上气,喘而躁者,属肺胀,欲作风水,发汗则愈。
《外台》炙甘草汤,治肺痿涎唾多,心中温温液液者。方见虚劳【附】《千金》甘草汤【附】
奔豚气8
师曰,病有奔豚,有吐脓,有惊怖,有火邪,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。师曰,奔豚病从少腹起,上冲咽喉,发作欲死,复还止,皆从惊恐得之。
胸痹心痛短气9
师曰,夫脉当取太过不及,阳微阴弦,即胸痹而痛,所以然者,责其极虚也。今阳虚知在上焦,所以胸痹心痛者,以其阴弦故也。
平人无寒热,短气不足以息者,实也。
胸痹,缓急者,薏苡附子散主之。……杵为散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,乌头赤石脂丸主之。
xx橘皮枳实生姜汤,治胸痹,胸中愊愊如满,噎塞习习如痒,喉中涩燥唾沫。《肘后》《外台》(补)
腹满寒疝宿食10
趺阳脉微弦,法当腹满,不满者,必便难,两胠疼痛,此虚寒从下上也,当与温药服之。
病者腹满,按之不痛为虚,痛者为实,可下之。舌黄未下者,下之黄自去。
腹满时减,复如故,此为寒,当与温药。
病者痿黄,躁而不渴,胸中寒实,而利不止者死。
寸口脉弦者,即胁下拘急而痛,其人啬啬恶寒也。
夫中寒家,喜欠,其人清涕出,发热色和者,善嚏。
中寒,其人下利,以里虚也,欲嚏不能,此人肚中寒。(一云痛)
夫瘦人绕脐痛,必有风冷,谷气不行,而反下之,其气必冲,不冲者,心下则痞。
其脉数而紧乃弦,状如弓弦,按之不移。脉数弦者,当下其寒,脉紧大而迟者,必心下坚,脉大而紧者,阳中有阴,可下之。(附方)《外台》乌头汤,治寒疝腹中绞痛,贼风入攻五脏,拘急不得转侧,发作有时,使人阴缩,手足厥逆。(即乌头桂枝汤)(附方)《外台》柴胡桂枝汤,治心腹卒中痛者。(附方)《外台》走马汤,治中恶心痛腹胀,大便不通。
问曰,人病有宿食,何以别之。师曰,寸口脉浮而大,按之反涩,尺中亦微而涩,故知有宿食,大承气汤主之。
脉数而滑者,实也,此有宿食,下之愈,宜大承气汤。
宿食在上脘,当吐之,宜瓜蒂散。
脉紧如转索无常者,有宿食也。
脉紧头痛,风寒,腹中有宿食不化也。(一云寸口脉紧)
《外台》主腹满气胀。【补】
《三因方》腹满发热,以阳并阴,则阳实阴虚,阳盛生外热,阴虚生内热,脉为浮数,浮则为虚,数则为热,阴虚不能宣导,饮食如故,故致胀满者,为热胀。【补】
《外台》霍乱四逆,吐少呕多者,附子粳米汤主之(外台一方有干姜一两)【补】
《三因方》治忧怒相乘,神志不守,思虑兼并扰乱脏气,不主传导,使诸阳不舒,反顺为逆,中寒气胀,长鸣切痛,胸胁逆满,呕吐不食。【补】
五脏风寒积聚11
肺中风者,口燥而喘,身运而重,冒而肿胀。
肺中寒,吐浊涕。
肺死脏,浮之虚,按之弱如葱叶,下无根者,死。
肝中风者,头目瞤,两胁痛,行常伛,令人嗜甘。
肝中寒者,两臂不举,舌本燥,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转侧,食则吐而汗出也。(《脉经》《千金》云,时盗汗,咳,食已吐其汁。)
肝死脏,浮之弱,按之如索不来,或曲如蛇行者,死。
心中风者,翕翕发热,不能起,心中饥,食即呕吐。
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,剧者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,譬如蛊注。其脉浮者,自吐乃愈。
心伤者,其人劳倦,即头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烦,发热,当脐跳,其脉弦,此为心脏伤所致也。
心死脏,浮之实如丸豆,按之益躁疾(急)者,死。
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气少也,血气少者属于心,心气虚者,其人则畏,合目欲眠,梦远行而精神离散,魂魄妄行。阴气衰者为癫,阳气衰者为狂。
脾中风者,翕翕发热,形如醉人,腹中烦重,皮目瞤瞤而短气。
脾死脏,浮之大坚,按之如覆杯洁洁,状如摇者,死。
肾死脏,浮之坚,按之乱如转丸,益下入尺中者,死。
问曰,三焦竭部,上焦竭善噫,何谓也。师曰,上焦受中焦,气未和,不能消谷,故能噫耳。下焦竭,即遗溺失便,其气不和,不能自禁制,不须治,久则愈。
师曰,热在上焦者,因咳为肺痿。热在中焦者,则为坚。热在下焦者,则尿血,亦令淋秘不通。大肠有寒者,多鹜溏。有热者,便肠垢。小肠有寒者,其人下重便血。有热者,必痔。
问曰,病有积,有聚、有䅽气,何谓也。师曰,积者,脏病也,终不移。聚者,腑病也,发作有时,展转痛移,为可治,䅽(一作谷)气者,胁下痛,按之则愈,复发为䅽气(谷气)。诸积大法,脉来细而附骨者,乃积也。寸口,积在胸中,微出寸口,积在喉中,关上,积在脐旁,上关上,积在心下,微下关,积在少腹,尺中,积在气冲。脉出左,积在左,脉出右,积在右,脉两出,积在中央。各以其部处之。
痰饮咳嗽12
问曰,夫饮有四,何谓也。师曰,有痰饮,有悬饮,有溢饮,有支饮。
问曰,四饮何以为异。师曰,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肠间,沥沥有声,谓之痰饮。饮后水流在胁下,咳唾引痛,谓之悬饮。饮水流行,归于四肢,当汗出而不汗出,身体疼重,谓之溢饮。咳逆倚息,短气不得卧,其形如肿,谓之支饮。
水在心,心下坚筑,短气,恶水不欲饮。
水在肺,吐涎沫,欲饮水。
水在脾,少气身重。
水在肝,胁下支满,嚏而痛。
水在肾,心下悸。
夫心下有留饮,其人背寒冷如掌大。
留饮者,胁下痛引缺盆,咳嗽则转甚。(一作辄已)
胸中有留饮,其人短气而渴。四肢历节痛,脉沉者,有留饮。
膈上病痰,满喘咳吐,发则寒热,背痛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瞤剧,必有伏饮。
夫病人饮水多,必暴喘满。凡食少饮多,水停心下。甚者则悸,微者短气。 脉双弦者寒也,皆大下后善虚。脉偏弦者饮也。
肺饮不弦,但苦喘短气。
支饮亦喘而不能卧,加短气。其脉平也。
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。
脉浮而细滑,伤饮。
脉弦数,有寒饮,冬夏难治。
脉沉而弦者,悬饮内痛。
病悬饮者,十枣汤主之。
心下有支饮,其人苦冒眩,泽泻汤主之。
支饮不得息,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。
久咳数岁,其脉弱者可治,实大数者死。其脉虚者必苦冒,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,治属饮家。
水去呕止,其人形肿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证应内麻黄,以其人遂痹,故不内之。若逆而内之者,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虚,麻黄发其阳故也。
若面热如醉,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,加大黄以利之。
消渴小便利淋13
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冲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即吐蛔,下之不肯止。
寸口脉浮而迟,浮即为虚,迟即为劳。虚则卫气不足,劳则营气竭。 趺阳脉浮而数,浮即为气,数即消谷而大坚(一作紧),气盛则溲数,溲数即坚,坚数相搏,即为消渴。
淋之为病,小便如粟状,小腹弦急,痛引脐中。
趺阳脉数,胃中有热,即消谷引食,大便必坚,小便即数。
淋家不可发汗,发汗则必便血。
水气14
师曰,病有风水、有皮水、有正水、有石水、有黄汗。风水其脉自浮,外证骨节疼痛,恶风。皮水其脉亦浮,外证胕肿,按之没指,不恶风,其腹如鼓,不渴,当发其汗。正水其脉沉迟,外证自喘。石水其脉自沉,外证腹满不喘。黄汗其脉沉迟,身发热,胸满,四肢头面肿,久不愈,必致痈脓。
脉浮而洪,浮则为风,洪则为气,风气相搏,风强则为瘾疹,身体为痒,痒为泄风,久为痂癞。气强则为水,难以俯仰,风气相击,身体洪肿,汗出乃愈。恶风则虚,此为风水,不恶风者,小便通利,上焦有寒,其口多涎,此为黄汗。
寸口脉沉滑者,中有水气,面目肿大,有热,名曰风水。视人之目窠上微拥,如蚕新卧起状,其颈脉动,时时咳,按其手足上,陷而不起者,风水。
太阳病,脉浮而紧,法当骨节疼痛,反不痛,身体反重而酸,其人不渴,汗出即愈,此为风水。恶寒者,此为极虚,发汗得之。渴而不恶寒者,此为皮水。身肿而冷,状如周痹,胸中窒,不能食,反聚痛,暮躁不得眠,此为黄汗。痛在骨节。 咳而喘,不渴者,此为脾胀,其状如肿,发汗即愈。然诸病此者,渴而下利,小便数者,皆不可发汗。
趺阳脉当伏,今反紧,本自有寒,疝瘕,腹中痛,医反下之,下之即胸满短气。
趺阳脉当伏,今反数,本自有热,消谷,小便数,今反不利,此欲作水。
寸口脉浮而迟,浮脉则热,迟脉则潜,热潜相搏,名曰沉。趺阳脉浮而数,浮脉即热,数脉即止,热止相搏,名曰伏。沉伏相搏,名曰水。沉则脉络虚,伏则小便难,虚难相搏,水走皮肤,即为水矣。
寸口脉弦而紧,弦则卫气不行,即恶寒,水不沾流,走于肠间。少阴脉紧而沉,紧则为痛,沉则为水,小便即难。
少阴脉紧而沉,紧则为痛,沉则为水,小便即难。
脉得诸沉,当责有水,身体肿重,水病脉出者,死。
夫水病人,目下有卧蚕,面目鲜泽,脉伏,其人消渴,病水腹大,小便不利,其脉沉绝者,有水,可下之。
问曰,病下利后,渴饮水,小便不利,腹满因肿者,何也。答曰,此法当病水,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,自当愈。
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气,不得卧,烦而躁,其人阴肿。
肝水者,其腹大,不能自转侧,胁下腹痛,时时津液微生,小便续通。
肺水者,其身肿,小便难,时时鸭溏。
脾水者,其腹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气,小便难。
肾水者,其腹大,脐肿腰痛,不得溺,阴下湿如牛鼻上汗,其足逆冷,面反瘦。
师曰,诸有水者,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,腰以上肿,当发汗乃愈。
师曰,寸口脉沉而迟,沉则为水,迟则为寒,寒水相搏。趺阳脉伏,水谷不化,脾气衰则鹜溏,胃气衰则身肿。少阳脉卑,少阴脉细,男子则小便不利,妇人则经水不通,经为血,血不利则为水,名曰血分。
问曰,病有血分水分,何也。师曰,经水前断,后病水,名曰血分,此病难治。先病水,后经水断,名曰水分,此病易治。何以故,去水,其经自下。(一些金匮要略校订版无此条,附于此。)
问曰,病者苦水,面目身体四肢皆肿,小便不利,脉之,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气上冲咽,状如炙肉,当微咳喘,审如师言,其脉何类。师曰,寸口脉沉而紧,沉为水,紧为寒,沉紧相搏,结在关元,始时尚微,年盛不觉,阳衰之后,营卫相干,阳损阴盛,结寒微动,肾气上冲,喉咽塞噎,胁下急痛。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,气击不去,其病不除。后重吐之,胃家虚烦,咽燥欲饮水,小便不利,水谷不化,面目手足浮肿。又与葶苈丸下水,当时如小差,食饮过度,肿复如前,胸胁苦痛,象若奔豚,其水扬溢,则浮咳喘逆。当先攻击冲气,令止,乃治咳。咳止,其喘自差。先治新病,病当在后。
皮水为病,四肢肿,水气在皮肤中,四肢聂聂动者,防己茯苓汤主之。
水之为病,其脉沉小,属少阴。浮者为风,无水虚胀者为气。水发其汗即已。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,浮者宜杏子汤。
师曰,寸口脉迟而涩,迟则为寒,涩为血不足。趺阳脉微而迟,微则为气,迟则为寒。寒气不足,则手足逆冷。手足逆冷,则营卫不利。营卫不利,则腹满胁鸣相逐。气转膀胱,营卫俱劳,阳气不通即身冷,阴气不通即骨疼。阳前通则恶寒,阴前通则痹不仁。阴阳相得,其气乃行,大气一转,其气乃散,实则失气,虚则遗溺(一作尿),名曰气分。
《外台》防己黄芪汤,治风水,脉浮为在表,其人或头汗出,表无他病,病者但下重,从腰以上为和,腰以下当肿及阴,难以屈伸。【附】
《外台》皮水,越婢加术汤主之,又一身面目悉肿,甘草麻黄汤主之。【附】
黄疸15
寸口脉浮而缓,浮则为风,缓则为痹。痹非中风。四肢苦烦、脾色必黄,瘀热以行。
趺阳脉紧而数,数则为热,热则消谷,紧则为寒,食即为满。尺脉浮为伤肾,趺阳脉紧为伤脾。风寒相搏,食谷即眩,谷气不消,胃中苦浊,浊气下流,小便不通,阴被其寒,热流膀胱,身体尽黄,名曰谷疸。额上黑,微汗出,手足中热,薄暮即发,膀胱急,小便自利,名曰女劳疸。腹如水状不治,心中懊憹而热,不能食,时欲吐,名曰酒疸。
阳明病,脉迟者,食难用饱,饱则发烦,头眩,小便必难。此欲作谷疸。虽下之,腹满如故,所以然者,脉迟故也。
夫病酒黄疸,必小便不利,其候心中热,足下热,是其证也。
酒黄疸者,或无热,靖言了了,腹满欲吐,鼻燥,其脉浮者先吐之,沉弦者先下之。
酒疸,心中热,欲呕者,吐之愈。
酒疸下之,久久为黑疸,目青面黑,心中如啖蒜虀(一作荠)状,大便正黑,皮肤爪之不仁,其脉浮弱,虽黑微黄,故知之。
师曰,病黄疸,发热烦喘,胸满口燥者,以病发时火劫其汗,两热所得。然黄家所得,从湿得之。一身尽发热而黄,肚热,热在里,当下之。
脉沉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皆发黄。
腹满,舌痿黄,燥(一作躁)不得睡,属黄家。(舌痿疑作身痿。)
黄疸之病,当以十八日为期,治之十日以上瘥,反剧为难治。
疸而渴者,其疸难治,疸而不渴者,其疸可治。发于阴部,其人必呕,阳部,其人振寒而发热也。
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16
寸口脉动而弱,动即为惊,弱则为悸。
师曰,尺脉浮,目睛晕黄,衄未止,晕黄去,目睛慧了,知衄今止。
又曰,从春至夏衄者太阳,从秋至冬衄者阳明。
衄家不可发汗,汗出必额上陷,脉紧急,直视不能眴,不得眠。
病人面无色,无寒热。脉沉弦者衄。浮弱,手按之绝者,下血。烦咳者,必吐血。
夫吐血,咳逆上气,其脉数而有热,不得卧者,死。
夫酒客咳者,必致吐血,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。
寸口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,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,寒虚相击(博),此名曰革,妇人则半产漏下,男子则亡血。
亡血不可发其表,汗出即寒栗而振。
病人胸满,唇痿,舌青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无寒热,脉微大来迟,腹不满,其人言我满,为有瘀血。
病者如热状,烦满,口干燥而渴,其脉反无热,此为阴伏,是瘀血也,当下之。
呕吐哕下利17
夫呕家有痈脓,不可治呕,脓尽自愈。
先呕却渴者,此为欲解。先渴却呕者,为水停心下,此属饮家。 呕家本渴,今反不渴者,以心下有支饮故也,此属支饮。
问曰,病人脉数,数为热,当消谷引食,而反吐者,何也。师曰,以发其汗,令阳微,膈气虚,脉乃数,数为客热,不能消谷,胃中虚冷故也。 脉弦者,虚也,胃气无余,朝食暮吐,变为胃反。寒在于上,医反下之,今脉反弦,故名曰虚。
寸口脉微而数,微则无气,无气则营虚,营虚则血不足,血不足则胸中冷。
趺阳脉浮而涩、浮则为虚,涩则伤脾,脾伤则不磨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谷不化,名曰胃反。脉紧而涩、其病难治。
病人欲吐者,不可下之。
哕而腹满,视其前后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。
夫六腑气绝于外者,手足寒、上气、脚缩,五脏气绝于内者,利不禁,下甚者,手足不仁。
下利脉沉弦者下重,脉大者为未止,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下利手足厥冷,无脉者,灸之不温,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,死。少阴负趺阳者,为顺也。
下利有微热而渴,脉弱者,今自愈。
下利脉数,有微热,汗出,今自愈,设复紧,为未解。
下利脉数而渴者,今自愈,设不差,必圊脓血,以有热故也。
下利脉反弦,发热身汗者,自愈。
下利气者,当利其小便。
下利,寸脉反浮数,尺中自涩者、必清脓血。
下利清谷,不可攻其表,汗出必胀满。
下利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热(一作厥)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
下利后脉绝,手足厥冷,晬时脉还,手足温者生,脉不还者死。
疮痈肠痈浸淫18
诸浮数脉,应当发热,而反洒淅恶寒,若有痛处,当发其痈。
师曰,诸痈肿,欲知有脓无脓,以手掩肿上,热者为有脓,不热者为无脓。
问曰,寸口脉浮微而涩,法当亡血,若汗出,设不汗者云何。答曰,若身有疮,被刀斧所伤,亡血故也。
病金疮,王不留行散主之。……小疮即粉之,中大疮但服之,产后亦可服,如风寒,桑根勿取之,前三物皆阴干百日。(方)王不留行散(方)排脓散。(方)排脓汤。
浸淫疮,从口流向四肢者,可治。从四肢流来入口者,不可治。
浸淫疮,黄连粉主之。(方未见)
《诸病源候论》肠痈,其病之状,小腹重而微强,抑之即痛,小便似淋,时时汗出。(补)
《千金》肠痈之病,少腹痞坚,或偏在膀胱左右,其色或白,坚大如掌热,小便欲调,时自汗出,其脉迟紧者,未成脓,可下之,当有血。(脉数,脓成复可下)(补)
排脓散。(方)xx
排脓汤。(方)xx
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19
师曰,病趺蹶,其人但能前,不能却,刺踹(腨)入二寸,此太阳经伤故也。
人常以手指臂肿动,此人身体瞤瞤者,藜芦甘草汤主之。
转筋之为病,其人臂脚直,脉上下行,微弦。转筋入腹者,鸡屎白散主之。
阴狐疝气者,偏有小大,时时上下,蜘蛛散主之。
问曰,病腹痛有虫,其脉何以别之。师曰,腹中痛,其脉当沉,若弦,反洪大,故有蛔虫。
蛔厥者,当吐蛔,令病者静而复时烦,此为脏寒,蛔上入膈,故烦,须臾复止,得食而呕又烦者,蛔闻食臭出,其人当自吐蛔。
妇人妊娠20
妇人宿有癥病,经断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动在脐上者,为癥痼害。妊娠六月动者,前三月经水利时,胎也。下血者,后断三月衃也。所以血不止者,其癥不去故也,当下其癥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
妇人妊娠,宜常服当归散主之。……杵为散,酒饮服方寸匕,日再服。……妊娠常服即易产,胎无苦疾,产后百病悉主之。
妊娠养胎,白术散主之。……杵为散,酒服一钱匕,日三夜一服。……但苦痛,加芍药。心下毒痛,倍加川芎。心烦吐痛,不能食饮,加细辛一两,半夏钱大二十枚。服之后,更以醋浆水服之。若呕,亦以醋浆水服之。复不解者,小麦汁服之。已后若渴者,大麦粥服之。病虽愈,尽服之勿置。见外台出古今录验
妇人伤胎,怀身腹满,不得小便,从腰以下重,如有水气状,怀身七月,太阴当养不养,此心气实,当刺泻劳宫及关元,小便微利则愈。(见《玉函》)
《千金》芎归胶艾汤,主男子伤绝,或从高坠下伤五脏,微者唾血,甚者吐血及金疮伤经内绝者,并妇人产后崩伤,下血过多,虚喘欲死,腹中激痛,下血不止者,服之神良。(补)
妇人产后21
产妇郁冒,其脉微弱,呕不能食,大便反坚,但头汗出,所以然者,血虚而厥,厥而必冒。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以血虚下厥,孤阳上出,故头汗出。所以产妇喜汗出者,亡阴血虚,阳气独盛,故当汗出,阴阳乃复。大便坚,呕不能食,小柴胡汤主之。
产后风,续之数十日不解,头微痛,恶寒,时时有热,心下闷,干呕,汗出,虽久,阳旦证续在耳,可与阳旦汤。(即桂枝汤)
妇人杂病22
妇人伤寒发热,经水适来,昼日明了,暮则谵语,如见鬼状者(如有所见者),此为热入血室,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
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经水适来,得之七八日,热除脉迟,身凉和,胸胁满,如结胸状,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,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取之。
阳明病,下血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,但头汗出,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泻之,濈然汗出则愈。
妇人咽中如有炙脔,半夏厚朴汤主之。……治胸满,心下坚,咽中怗怗,如有炙肉,吐之不出,吞之不下。
妇人脏躁,喜悲伤欲哭,象如神灵所作(有如非己所作),数欠伸,甘麦大枣汤主之。……㕮咀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……亦补脾气。
妇人之病,因虚、积冷、结气,为诸经水断绝,至有历年,血寒积结,胞门寒伤,经络凝坚。在上,呕吐涎唾,久成肺痈,形体损分。在中盘结,绕脐寒疝,或两胁疼痛,与脏相连,或结热中,痛在关元,脉数无疮,肌若鱼鳞,时著男子,非止女身。在下未多,经候不匀,令阴掣痛,少腹恶寒,或引腰脊,下根气街,气冲急痛,膝胫疼烦,奄忽眩冒,状如厥癫,或有忧惨,悲伤多嗔,此皆带下,非有鬼神,(各有病因)。久则羸瘦,脉虚多寒,三十六病,千变万端,审脉阴阳,虚实紧弦,行其针药,治危得安,其虽同病,脉各异源,子当辨记,勿谓不然。
妇人陷经,漏下黑不解,胶姜汤主之。(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,想是前妊娠中胶艾汤)
妇人阴寒,温阴中坐药,蛇床子散主之。……棉裹,内之,自然温矣。
少阴脉滑而数者,阴中即生疮,阴中蚀疮烂者,狼牙汤洗之。
胃气下泄,阴吹而正暄,此谷气之实也,膏发煎导之。(方)小儿疳虫🐛蚀齿🦷方。(疑非仲景方)
《妇人杂病9方后注》亦主妇人少腹寒,久不受胎,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,及至期不来。【补】
《千金》治冲任虚损,月信不调或来多不断,或过期不来,或崩中去血过多不止,又治曾经损娠,瘀血停留,少腹急痛,发热,下利,手掌烦热,唇口燥。及治少腹有寒,久不受胎。【补】
杂疗方23
退五脏虚热,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。(疑非仲景方)
长服诃黎勒丸方。(疑非仲景方)
小儿疳虫🐛蚀齿🦷方。(疑非仲景方)xx
三物备急丸方。(见《千金》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。先和成汁,乃倾口中,令从齿间得入,至良验。)
治伤寒令愈不复,紫石寒食散方。(见《千金翼》)
救卒死方。
救卒死而壮热者方。
救卒死而目闭者方。
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。
救卒死而四肢不收,失便者方。
救小儿卒死而吐利,不知是何病方。
尸蹶,脉动而无气,气闭不通,故静而死也,治方。(脉证见上卷)
救卒死,客忤死,还魂汤主之方。
救自缢死,旦至暮,虽已冷,必可治;暮至旦,小难也,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。然夏时夜短于昼,又热,犹应可治。又云:心下若微温者,一日以上,犹可治之方。
凡中暍死,不可使得冷,得冷便死,疗之方。
救溺死方。
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。